今天是: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健康科普 首页  >  科教园地  >  健康科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8 16:22:53

       随着气温的回升,蜱虫开始进入繁殖活跃期,岳西县中医院提醒大家:外出时一定要警惕由蜱虫叮咬引起的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尤其是生活在山区、丘陵的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野外作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1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布尼亚病毒,简称 SFTS 病毒)引起,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报道病死率达 10%,并可引起人-人传播。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人群普遍易。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的传播途径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是蜱虫,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蜱虫吸取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将会把它体内的毒液(新型布尼亚病毒)带入到人体血液中,病毒随着血液循环逐渐散发到全身,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威胁人的生命健康。

2、人与人之间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三)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四)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山东省常见的蜱种类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五)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C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C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技术支持:安徽中慧创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